印度CEO占领硅谷,华人为什么干不过
▲孟买(图/图虫创意)
在职场文化中,闷头干活不争不抢,并非占据着天然的道德高地,并非是优秀打工人的标准特质。
有趣的是,这两年,以杨笠那次著名的脱口秀金句“你这样普通,却有那么自信”为引子,国内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对“普信男”的嘲讽和围剿。
但对比印度人,中国人的自信真的那么多么?
所谓的国内“普信男”,一旦出了国,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国内“普信男们”就集体转向沉默和内向,再无国内的生龙活虎。
这种自信,归根到底是一种“慕强”,更擅于在自己得心应手的情境,在比自己弱的人(群体)面前,展示自信的自信。而到了异国他乡,当面对更强的他国主流文化,这种自信就落花流水荡然无存。
就此而言,中国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好好补上“自信”这堂课。
该反思的还有国内盛行的“社恐文化”。
最近国内有一个很流行的测试:E人还是I人。
本来么,内向还是外向部分是天生的,也无所谓好坏。但问题是,那些测出自己是I人的,无不是兴高采烈,似乎社恐多么光荣似的。
很多自居社恐的I人甚至天真的觉得:因为国外是多元社会,所以社恐到海外求学生活更自在。
但美式职场文化恰恰是重视社交的,重视主动沟通的,更偏爱直接、自信的沟通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更加如鱼得水。
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社恐”,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领先于时代潮流,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内敛”的时尚版罢了。
能不能承认,热衷争鸣,更自信更外向的印度人,就是更贴近国际主流,就是更易获得成功。
04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自己也有反思,《印度时报》曾发文自省:
有很多印度人跻身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这是值得庆祝的——但是,与此同时,这应该使我们停顿一下,提出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在美国而不是在自己的出生地留下自己的烙印?
但是,印度人的CEO奇迹,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了的2023年英国富豪榜上,前六名里有三个出生在印度,其中排名第一的戈比·辛杜贾家族还是蝉联的英国首富;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留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中国留学生,并且这个差距正在急剧扩大;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公布的数据显示,印裔家庭年收入中位数高居各大族裔之首,高达13.3万美元;
25岁及以上的印度裔在美国亚裔中受教育程度最高,2019年有75%的印度裔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
2021年1月20日,有一半印度血统的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宣誓成为美国副总统;
2020年7月,昌德里卡佩尔萨德·单多吉当选苏里南第十任总统;
2020年,伊尔凡·阿里当选圭亚那第9任总统;
2022年12月,有一半印度血统的瓦拉德卡第二次当选爱尔兰总理(已辞职);
2023年9月,尚达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当选为新加坡共和国第九任总统;
2023年5月,彭安杰(Ajay Banga)被选举为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
印度人(裔)的成功是全方位的。
互联网上那些嘲笑印度人的段子可以休矣,中国人的自信应该发挥在更适合的场合。
编辑:广州鸿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印度人,印度,南亚,东亚,亚裔,自信,在美国,中国人,美国,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