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46万香港人涌入深圳,到底什么吸引了他们?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编辑/岑少宇、冯雪】
早上从莲塘口岸进入深圳,先去华强北换电池、配眼镜,下午到酒店办理入住,放完行李去逛Costco,晚上再回酒店用美团定外卖……
这是复活节假期期间,一位香港市民在深圳度过的一天,也是港人北上消费大军的缩影。
3月29日,香港复活节假期首日,香港居民出境人次突破70万,创疫情后单日新高。其中有超过46万人次经由港深边界的6个陆路口岸进入深圳,另有近15万人次经由高铁西九龙站和港珠澳大桥前往内地。
汹涌的过关人流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这样的盛况,被不少媒体形容为“春运式北上”。
在口岸的另一边,深圳市民也感受到了港人的热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感叹“深圳都快被香港人占领了”“今天福田区香港人含量300%”……
事实上,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在去年两地通关之后就不断升温。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对观察者网表示,内地的商品和服务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质量和种类也在大幅提升,原本对内地抱有偏见的港人北上消费之后,在惊喜内地的变化之余,也开始反思香港的物价和服务态度。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徐莉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港人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最好见证。
复活节假期期间,旺角街头行人疏落 图源:东网
黄家和指出,去年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后,仍有不少香港人留港消费,但后来北上消费渐渐成为风尚。近期香港有不少餐馆结业,尤其在北区,因为市民买菜都去深圳,影响了本地街市的生意。
邓飞认为,香港餐饮业和零售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昂的租金和人手紧缺,这两个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业者或许可以着眼高端餐饮,或更有特色的消费项目。
香港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邵家辉此前接受港媒采访时,建议特区政府除了着力吸引亚洲和欧美游客外,应继续开放更多内地“自由行”城市,吸引大湾区旅客到香港。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4月2日在港媒发文,认为“生活成本高”这个因素决定了香港与其他城市“打价格战”没有任何优势。香港的消费定位应是:“高端+特色”;消费项目应定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消费群体应定位:“高收入人士”“特定群体”。
眼下,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应变,努力提振本地消费,并积极吸引更多内地和国际游客赴港。
今年1月,特区政府推出“日夜都缤纷”活动,在香港各区举办市集、嘉年华等,并邀请商户餐厅提供优惠,吸引市民消费。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力争更多国际盛事在香港举行,发展“盛事经济”,今年上半年预计就有超过80项盛事在港举办。
屠海鸣指出,“北上消费潮”启示香港,要把思路打开,系统梳理香港和内地、特别是和大湾区广东一方的差别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形成互补?哪些地方应当进行制度创新?“如此一来,就可找准合作的切入点,由点及面,推进融合,香港定能在贡献国家、贡献大湾区的同时,分享到丰厚的‘融合红利’。”
编辑:广州鸿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香港,深圳,港人,内地,香港人,复活节,万人,疫情,香港市民,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