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次全球能有这么多声音谴责以色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托卡马克之冠
不首先使用种族歧视
随着以色列军队突入加沙地带,开始包围加沙北部城区,这一轮巴以冲突的烈度骤然升级。中东局势朝着失控的方向一路狂奔,从来未曾流淌过蜜与奶、却扎扎实实地浸透了血与火的迦南大地有着演变为血肉磨坊的可能性。
哈马斯和以色列国防军的战事日趋激烈,而围绕着双方是非对错,全世界的舆论场都深度卷入一场规模空前的激烈争执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究竟孰是孰非?究竟应该站在哪一边?
对近期巴以冲突有所关注的朋友应该多少都能感受到一点这场世界级舆论大战的烈度和广度。这场发生在口头层面的全面战争是如此奇特,它不以国别为单位,不以边界为战线,甚至不以利益为争夺对象,而是在所有主要国家和主要政治实体内部爆发,人们划线站队、选择阵营、彼此攻讦。
而且,这种内战跨域了所有阶层和族群,以往用于划分阵营的群体区分方式似乎不再奏效,人们只能根据彼此的言论来搞敌我识别;上至庙堂下至草莽,几乎少有人能幸免,甚至有人不想参与其中也被硬逼着站队表态。
这实在是当代社会的一次舆论奇观。
相关例子俯拾皆是。比如这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一直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色列一边,反复不停地念叨着诸如“以色列有自卫权”等车轱辘话。其态度之坚决,甚至让人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如在10月13日,冯德莱恩和欧洲议会议长梅措拉在以色列军队装甲车的重重护卫下访问了靠近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卡法阿扎,并公开表示此次访问属于正式官方访问,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以色列人民的声援”和支持。
而此举立即招致了内部的反弹。欧洲议会议员克莱尔·戴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冯德莱恩没有权力决定欧洲外交政策的走向,更没有资格代表欧盟与以色列站在一起。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公开表示“冯德莱恩的表态不能代表欧盟官方立场”,指出“自卫权与任何其他权利一样,都有限制”。在10月20日,甚至有大约 850名欧盟职员联署了一封致冯德莱恩的私人信件,抗议其一系列偏袒以色列的表态。
当事情的性质超出美国的舆论特权可以承受范畴后,长期压抑舆论的后坐力就来了。这次全球范围内声援和支持巴勒斯坦的声浪的出现,本质上就是被美国对以色列的舆论偏袒压抑已久的社会意识的一次总爆发,是世人对以色列不满和对巴勒斯坦同情的一次总宣泄。
最可笑的是,以色列似乎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于全球范围内声援巴勒斯坦的浪潮感到大惑不解——为什么以往都向着自己的舆论,这次没有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然后又搬出老一套的“反以就是反犹,反犹就是纳粹”的陈词滥调出来堵别人的嘴,大吃二战期间被屠杀犹太人的人血馒头。
以色列还试图来捂中国的嘴。中国只不过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说了两句公道话,喊了两嗓子止战停火,以色列代表居然就在安理会夹枪带棒地攻击张军大使。以色列大使馆甚至还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中方按照他们的意愿谴责哈马斯,把局势恶化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巴勒斯坦一方。
本质而言,他们是太过习惯了占据有利位置,毕竟开着F35用重磅炸弹去轰炸只有火箭弹和步枪的哈马斯,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谓用进废退,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就不会处理棘手复杂的事务了。美国的政治特权把他们变成了一群被惯坏的孩子,已经没办法用正常人的眼光来认知客观世界了。
他们似乎意识不到一个简单的道理:生存从来就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所有的选择都有后果,任何国家都是自身所作所为的第一责任人,就算是美国的庇护也不会是无止境的。
悬崖勒马,为时不晚;执迷不悟,药石无灵。
编辑:广州鸿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以色列,巴勒斯坦,美国,舆论,哈马斯,巴以,加沙,冲突,都有,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