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 “苏州毒地案”,可能成为我国诉讼历史上索赔标额最大的民事案件?
实践中,为提高审批效率、促进营商环境,政府有时会采取环评告知承诺或容缺受理的方式,即“先发证,再审查”。在本案中,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即对建设在2号污染地块上雷丁学校的办学许可采取容缺办理,后者的建设和办学直至2022年“雷丁事件”爆发后才被叫停。
在以“民事侵权”为诉由的“苏州毒地案”背后,牵连了深刻复杂的环评制度失灵、政府监管缺位问题。法律层面,环评机构和政府部门本应当发挥科学独立评估、严格监督管理的职能,但似乎被裹挟在商业化浪潮中,有“走过场”和“做表面功夫”之嫌。
实际上,“毒地”并非无法修复治理,只是耗资不菲,当房地产热潮退落,需要有人出面为污染治理埋单之时,矛盾争议才再次集中爆发。
事前预防,永远胜过事后修复。借此“苏州毒地案”爆发之际,有必要冷静反思其中所暴露出的制度失灵和法制疲软问题。
参考资料:
1. 周泰来,聂怡鸣,韦英姿:《苏州一学校或涉“毒地”前后两份土壤调查相冲突》,《财新周刊》2022年4月18日报道。
2. 陈文莉:《苏州“毒地” 实探 :商住全面停工停售 警示牌随处可见》,凤凰网2023年11月8日发布,https://ishare.ifeng.com/c/s/v0066J6U--bZbCIUjA7q8HikvJ--f3UdkxciqxO44jPy2j8zLiyST8mlgzjRA3gzdg45BW?spss=np&channelId=hotspotDetailList。
3. 周泰来,王小璐:《陆家嘴诉苏钢等索赔百亿 苏钢称已如实披露“毒地”情况》,《财新周刊》2023年11月12日报道。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
编辑:广州鸿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环评,地块,苏州,土地,环境,公司,政府,集团,陆家,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