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鸿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让人更“待见”

新闻资讯 职普,校长,中职,中等职业,企业,职教,规模,联合体,广东,普高 09-1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伍素文丨广东报道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一再提及。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层的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规模却持续萎缩,这让中职校长们的紧迫感丝毫未减。

近日在广州举行的2023年全国中职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上,全国近30个省市90余个中职学校校长就“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交流经验与想法。许多校长提到了目前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的实践和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普高而非中职,中职也出现普高化倾向。未来,中职学校的出路在哪儿?

职普融通现“中职普高化”倾向

除了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职普融通正是顺应这种发展导向的办学模式。从《意见》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提到了推动职普融通。

2016年以来,江苏、四川、福建、山东、浙江等地陆续出台职普融通政策,推行改革试点。以在福建率先试点的厦门为例,2021年,厦门开始职普融通试点,招收2022级职普融通班96人。第一学年分别在两所职校进行培养,参加高一全市质检,按照两校职普班成绩排名,由学生自主报名,前30%的学生可申请转入3所普高。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是试点的两所职校之一。该校职普融通班共招收49人,超过一半学生实现了全市排名的进步,有15人完成转段进入普通高中学习。

据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校长杨经葵介绍,职普融通的关键是融通课程的体系化、综合化设计,既要考虑学生二年级转段的“双出路”,又要考虑学生自愿选择、学分认定、学籍互转的问题。学校在一年级既对标普高课程,同时开设职业教育通识课程,并利用职教周、技能节等活动组织学生、家长参与特色活动,改变观念,消除职业教育歧视。

试点一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该校2022级招生分数线大幅提高,优质生源增加,试点经验带动厦门市试点规模扩大,推广至全省等。

但同时,杨经葵认为,当前职普融通创新改革,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家长和普通高中师生参与职普融通试点的初心不是关注和了解职业教育。他们的兴趣点、关注重心在能否转入普高校以及进入普高校后的升学率等问题上。而职校受到职普转段比例和人才定制培养的双重压力,职普试点“半通未融”,试点的内生动力缺乏。

“目前职普融通只是以升学为导向。我校正在与相关普通中学沟通,发挥职业学校实训场所技能设施完备的优势,在劳动教育、职业技能体验、职业意识培养等方面开展融通。”杨经葵说。

与成熟强大的高考制度框架相比,职教高考政策不稳定,职教本科招生计划局限性很大。杨经葵建议,要有效推进职普融通改革,必要的前提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按照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模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模式选拔人才,更多学生才能主动转向职业教育求学。

不少校长抱有跟杨经葵相似的想法。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唐飞认为,在理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职业教育无法被客观看待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地方进行了推动职普融通的多种尝试和探索,结果仍是普通教育更受欢迎。职普融通存在职业高中向普通高中的单向倾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涵乃至课程体系方面都没有区别,结果出现“中职普高化”现象,即中职教育向普通高中教育靠拢。

唐飞表示,总的来看,不仅需要从政策普及宣传方面强化认识,从政策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方面细化制度设计,还要从推进职教高考改革等多方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才能真正相融相通、互学互鉴。

四川省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付先庆表示:“中职是面向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不应是冷冰冰的就业率和升学率。我也不赞成为了追求升学率将职中普高化的极端做法,这本身就违背了职教改革的初衷。”


编辑:广州鸿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职业教育,中职,试点,校长,广东,规模,普高,普通教育,学校,职教